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交往,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能体验到与人交流的快乐,不断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一方面的成绩和进步。
小语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她不喜欢跟陌生人交流。有时,大人问她话,她只是沉默以对,或者简单地点头或摇头。
出门在外,有小朋友要主动与小语交朋友,很多时候小语会躲在我身后,羞于与对方接触,好像对方会伤害她。
我意识到,这主要是那段时间小语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少,缺少交往锻炼,使她在与人交往时缺乏自信所致。
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她更多地接触陌生人,并想方设法树立她与人交往的信心。
如果有成人逗引小语,我就对小语说:“这位叔叔(阿姨)很喜欢你,他(她)喜欢跟你说话,他(她)觉得你很可爱。你跟叔叔(阿姨)打个招呼吧,你说‘叔叔(阿姨)好’。”
要是小孩子来找小语玩,我就鼓励小语:“小哥哥喜欢你,想和你玩。你跟小哥哥交个朋友吧,你告诉他‘我也喜欢和你玩’。”
“今天小语好棒,能够主动地告诉小朋友‘我喜欢和你玩’。”小语有了一点进步,我就及时表扬她。
就这样,我努力给小语创造与人交流、交往的机会,通过不断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她与人交流的自信心,使她越来越喜欢与人交流。
自信是孩子做好事情的基础,孩子不喜欢与人交流,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以往与人交流的时候,有过挫败的体验,缺乏与人交流的自信心。
此时,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交往。
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与人交流中体验到被尊重、被理解和被需要,体验到与人交流的快乐,不断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方面的成绩和进步。
一位上中学的女孩的妈妈曾给我打来电话求助。
“我闺女自从上了初中后,基本上跟我就不交流了。除了我们问话时,她简单回答几句外,几乎什么话都不跟我们说。我们都不知道她在想什么,真愁死我了。”
妈妈的声音听起来很焦急。
“您好,我理解你的心情。我也是做母亲的,也希望孩子能够与自己没有隔阂,能跟自己无话不谈。”我回应她的话,希望她继续说下去。
“我问孩子话的时候,她总是没有表情地回答‘是’或‘不是’,或者用‘嗯’、‘啊’来应付我们,这让我感觉很头疼……”
“哦。”我仿佛能看得见这位妈妈无奈的眼神,“你一般都问她什么问题呢?”
“关于学习和生活的。”这是我意料中的答案,太多的父母只习惯于关注孩子这些。
“李老师,你给我出出主意吧,我该怎么办?”
“首先一点,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有些话,他们有不跟父母说的权利。对此,我们要尊重孩子,不强求孩子什么话都跟自己说。
再有,我们要努力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审问她的‘法官’,不是管制她的领导。要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比如我们也可以向孩子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电话那头不时地有“嗯”声传来,真是一位负责任的妈妈,她听得很认真。
“我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李老师,太谢谢你了,我一定照你说的去做。”最后,这位妈妈很诚恳地跟我说。
“希望你和女儿能成为知心朋友。”我结束了谈话。
小语上了初二,好像突然间长大了,有些话不喜欢跟我说了,有时问她话,她三言两语就打发了我。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小语吃完饭就进了自己的房间,不知道在干什么。
这时,电话“叮铃铃”地响了,我拿起电话:“喂,你好。”
“喂,你好,请问陶小语在吗?”是一个声音清脆的女孩子。
“小语,你的电话。”
小语飞快地跑来,拿起了电话,开始和电话那头的女孩嘀咕起来。
我继续看电视。
过了好久,小语才打完电话。这时,我发现,她的脸色变了,好像很不开心。
我关心地问:“小语,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小语看看我,支支吾吾不说话。
我鼓励她:“有什么事,可以跟我说说,也许能帮助你。”
过了好一会儿,小语才说:“妈妈,我知道你关心我,但我不想说这件事,就让我自己处理吧。”
我心想一定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虽然我很想知道,很为小语担心,但我更要尊重她的意见。
于是,我对她说:“好吧,如果你不想说就不说,或者等你想好了再说。如果你有什么委屈,可以写进日记,或者想好后写出来给我看也行。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支持你、帮助你。”
小语感激地看了看我,然后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孩子不喜欢与父母沟通,不喜欢与人交流,有各种原因,父母要区别对待。
想让孩子愿意和自己沟通,前提是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给孩子创建和谐、平等沟通的良好环境,养成经常与孩子沟通的习惯,并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与人有效沟通的锻炼。
如果孩子因为性格或与人交流的挫折体验,而拒绝与人沟通,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树立与人交流的自信,帮助他掌握沟通的技巧。
如果孩子因为独立意识的发展,某些问题暂时不喜欢与父母交流,父母就要尊重孩子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