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母亲的随笔

时间:2024-01-06 12:15:17
写母亲的随笔9篇

写母亲的随笔9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写母亲的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写母亲的随笔1

母亲,那是家的方向,那是扯着儿的一根线,那是一个让我永远牵挂的、无法也不能放心地......有母亲的地方才是家,有母亲的子女才是幸福地。父亲走了十五年了,您自己孤独而神伤地生活着,虽然您目不识丁,虽然您没能给儿女更多的财富,但您给予了五个子女的生命,就足以让我们这一辈子是难以偿还的。今天是您八十岁的生日,娘,我回家了。为了您,为了让您今天能够快乐地过一个生日。

我和您虽然分别了才一个月的时间,可这次看您,却感到您苍老了许多,消瘦了许多。望着您,我深感自责,深感不安,做为儿子,我没有尽到孝道,没有让您享受到更多的晚年。身在异乡为异客,每一个日日夜夜,每一分分秒秒,在我的心里无不都写满了牵挂,夏日炎炎,您是否能安地避署度夏?冬日瑟瑟,您是否燃火取暖,添加衣裳?日间三餐,您是否吃饱吃好?夜来一宿,您是否安然入睡?我知道,病痛无不时常地折磨着您,我知道,您现在需要人照顾,我知道,您每夜一个人忍受着老年的孤独,我知道,您为了儿女们能够好好地生活,所做的一切。

都说:百善孝为先。在您垂暮之年,不能在您跟前端茶倒水,不能料理您饮食起居,不能在您膝下承欢,我深感愧疚。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母亲,我能回报您什么?子路百里负米,郯子鹿乳奉亲,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他们的孝心感天动地,他们的美德流传千古。而我,不能侍奉左右,还让您牵肠挂肚。儿行千里母担忧,我的归期是您不变的等待。我于心何安?每一次梦回故里,都是您孤单的身影;每一次涕泪沾襟,都因您期盼的眼神。把您的爱藏在心里,把您的情埋在灵魂深处。把对您的爱绘成画,把对您的情凝成诗,铭刻在记忆的坚岩上。

我每次离开家的时候,总不敢回头看您,只恐看到您那让我泪腺泉泳的眼神。是盼望、是渴望、是等待、是孤独、还是儿子无限的归期。孔子说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写下这句话,也是告诫我自己,同时也是在告诫我的兄弟,“父母是神,他们给予了你生命,需要你用一生的努力来敬仰的。”趁着老人还在,让孝悌之道,敬爱之心传延吧!愿娘健康长寿!

写母亲的随笔2

世界上有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母亲。

世界上有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母爱。

不曾阅读过母亲天真灿烂的童年,然而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母亲孩子般的任性;不曾阅读过母亲如花的面容,然而我却见证了母亲花落的从容。

善良而又淳朴的母亲用粗糙的外壳制作了书的外在包装,然而却用最细腻、最温暖的话语一字一句创造着这部伟大的母爱之作。

“妈,今晚我又做梦和您在一起,听您给我讲儿时的故事,依偎在你的软膝下像别的孩子一样撒娇。妈,我好想您,我好想永远都陪在您的身边。”

临来时,您病了,我问您要不要看医生,您只微微地说:“老毛病了,过几天就好。”可直到那天,爸神色恍惚地来找我对我说:“你妈真的病了,有空往家打个电话,你妈她想你。”爸的话让我失眠,我不相信妈能倒下。晚上的恶梦让我一次又一次惊醒。突然间面对着孤独而漫长的黑夜,我好害怕。我怕会失去您。

早晨一起身就匆忙给您打电话。听到您的声音我哭了,苍白无力的声音让我整个心都在疼。可您还骗我说:“我没什么事,安心读你的书。”

今夜,我又失眠了,您的背影又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不敢想像一向坚强的母亲是如何忍着病痛笑着对我说“我身体很好,你安心读书”的。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淹没了您如花的容颜,岁月的流逝却深深地留在了您的额前,是青丝染成白发,是操劳描画了您疲惫的双眼。

我一字字一句句品读这本用爱编写的书,一声声叮咛、一句句嘱咐,一个个离别的挥手、一次次深情的凝望,一缕缕随风飘动的白发

母亲,我该用怎样的言词来描写您的伟大?又该用怎样的行动来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想天天陪着您看夕阳红,我想天天依偎在您身边,对您说:“妈妈我爱您,如果有时间限制,我希望是一万年。”

写母亲的随笔3

一直有想法,想写一些父母.亲情的文字。可一直不敢诉诸笔端,并不是不知怎样写,是怕自己浅薄不能言尽这份厚重千斤的真情。--题记

从母亲六十岁起,已经是第十六次为母亲过生日了。匆匆赶到瓦木稔熟的家中,一家人都在忙活着,母亲也堂前屋后张罗,腿脚还很硬朗,脸上有我熟知的慈祥安逸的表情。看到这些,我的心顿时暖了起来,走上前叫一声“妈”,母亲答应着:‘回来啦“依然是那简单的再平常不过的交流。但我分明从母亲浑浊的眼神里看到了欣喜。母子之间心灵的互通,我能感受的到。我也有中国人骨子里羞于表达情感的顽疾。可这种回家能叫声妈的日子,我一直很享受,很珍惜。

母亲大半生是在勤俭操劳中度过的。她是家里的独女,十二岁姥姥就去世了,留下了母亲和四个舅舅(一个哥哥和三个弟弟)。料理家务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是她门里门外帮着外祖父操持着家,照顾还很小的三个舅舅。等舅舅们都结婚成家了,母亲二十九岁才嫁给了父亲。

外祖父是个磊落正直的人,受他的影响和独特的生活经历,使母亲养成了勤劳.善良.与人无争的品格。外祖父一家全部是党员,这一点至今提起来都令母亲依然很自豪。母亲没上过几天学,只读过不到一年的私塾。在我家的衣柜里至今还有母亲一直珍藏的几件宝贝--一个天蓝色粗布包,袋子上系一枚铜钱,经岁月抚摸闪着金黄色的光韵。里面是一本红皮“毛主席语录”,一本“百家姓”,一本“三字经”。纸页已变得粗黄,里面还夹着各色很漂亮的花线和一些鞋样。小时候我们经常要求母亲拿出来,像宝贝一样欣赏。母亲会告诉我们,花线可以绣鞋垫以及哪个是给谁当年做的鞋样。我们喜欢看花线的炫美,闻书本独特的芳香。母亲总会反复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弄坏了,等我们看完就匆忙收起。长大了才明白,母亲不是怕我们损坏了东西,怕损坏的是她经历的岁月情怀,这可能是她最珍贵的典藏。

母亲是善良的,她与人为善.从不争长短,脾气暴躁的奶奶还有世故的邻里,她统统都忍受得了,她总是对我们说:做人要端正,心膛要宽,不与任何人争。奶奶卧病在床,母亲忘记了奶奶在家庭琐事纷争中的坏脾气,悉心照顾,直到奶奶去世。奶奶在最后的一段时光里,经常拉着母亲的手说:“孩子,我说什么也没想到,你还能照顾我”,母亲说:妈,看您说的,您是我们的妈,过去的事我都忘了。 母亲经常说:“对所有人都要好,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谁好谁都不会忘记”。这些话我至今放在心里。

母亲是心细的,家里大事小情,她都不会忘。爷爷的忌日(她没见过爷爷,爸爸十几岁,爷爷就去世了),奶奶的忌日。全家人的生日(没结婚的大伯.老叔的生日),家里哪年哪 ……此处隐藏5130个字……这种性格似乎是遗传的,我的外公也是这样,但我母亲又似乎和外公不同。

放假回家,母亲破天荒地来接我。放学的铃声响起,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我背着书包冲出了教室。我在人群中搜索着母亲的身影,黑色的职业装,我发现了一个极像母亲身影的人大声叫:“妈我在这。”那个身影依旧没有移动。在混乱的喧哗声中,我听到有人似乎在叫我的名字。回头望去,那人却是我的母亲,母亲着一身青花瓷的裙子,乌黑的头发搭在两肩,穿着一双高跟鞋向我走近,我木讷的站在原地,母亲的着装似乎和她格格不入,但又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多美啊!

假期中,我在房间里写作业,母亲推门而入,端着一杯牛奶走到我的身旁,牛奶放到了桌子上,母亲却迟迟不走,“妈,你有什么事吗?”我放下笔看着母亲问道。“哦,等一会儿你陪我一起出去。给你放松放松。”我点头答应了。

广场上,一群人在跳广场舞,在音乐的鼓动下,母亲也开始扭了起来,我不可思议地看着母亲的一举一动,叫道“妈,你怎么也会跳啊!”可能由于音乐声音太大,母亲并没有听到,也许她跳得太入迷了,我默默地站在旁边看着母亲跳舞,虽然跳得不美,但她笑得很开心,一阵风拂过,母亲的秀发飘起,她依旧痴痴地跳着。

原来,母亲的变化只是因为她多了几个爱说爱笑的闺蜜,因为她们,我母亲也变得活泼、开朗了。

现在,母亲依旧是我的母亲,但她也同时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她衣橱里多了些鲜艳的衣服,相册中又多了几张她微笑的照片,生活和学习上也对我更加无微不至地关心。

世界上的美有千万种,我唯独最爱母亲这一种。

写母亲的随笔9

母亲离开有九个年头了。今天又是母亲节,我又想起母亲。

时间如一枝羽箭,九年恍如昨夕。

母亲的一生都在同家乡的那三亩旱地打交道。那是她衣食的来源,她全部的财产。母亲就是土地,土地也是母亲。

母亲在世时,我和小弟还不明事。那时家中经营很是惨澹。我至今记得,母亲终年早出晚归。早上温温隔了夜的饭菜,再用灌筒盒装上一碗左右的酸汤,算是她的午餐了。我那时还小,看到母亲过度劳累终于生病的时候,我就说:“妈妈,您中午回来吃呀,您不是常告诫我们吃冷饭容易患病吗?”母亲总是笑笑,她知道她的儿子还不能体会贫苦的无奈,身不由己的遭逢。母亲常说:“我的孩子,咱家的三亩地远很呀!若回来,半天的功夫就给误了,你们的小肚子可不能耽误哟。”

母亲是个苦命的人。母亲出生时,正值大饥荒。那时祖父害病,常咳出血。母亲不到两岁,祖父就撒手去了。母亲是幺儿,本应受父母特别怜爱的。可是,她没有这个好福气。母亲不到七岁就扛起了十几岁孩子才应担当的任务。她每天割猪草、马草,闲暇放牲口跑。薪没有了,自个儿还得背上比她还高的竹篾筐上山去砍。祖母劳作累了,母亲就负责生火做饭,饭后常为祖母揉腿捶背,陪祖母唠嗑。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她做着成年人才干的活儿。她比同龄人更早的成熟了。

母亲十九岁遇到了父亲。她希望可以遇上一个可以同她共度一生的男人。这是她童年最美丽的梦。母亲相信缘分,也信爱。父亲说:“我第一眼见到你母亲时,就下定下半生不能没有她了。”母亲从没有亲口说过多么的在乎父亲,可她也这么想。父亲和母亲是自由恋爱,他们不需要媒人牵线就走到了一起。他们搭起了一个幸福安稳的家。

一年后便有了大姐。父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他喜欢女儿,但绝不能没有儿子。这是旧时代的遗风,以为男子总比女子好。男子可以一生孝敬父母,女子出嫁了,就是泼出去的水。可是,父亲的心愿却久未实现。父亲的脾气开始古怪起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以酒度日。喝多了,就趁性找母亲出气,埋怨母亲。母亲有一个耐苦耐劳的好性子,她以为,没有儿子,就是她的责任,是她的失职。无论父亲何等大发雷霆,母亲从不回拒一言。她只愿把所有的苦独自咽下。

后来为了躲“抓生”,父亲和母亲“逃”到了云南。在那边,父亲时常颓丧,母亲总不忘握紧他的手,希望他宽心,意思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年后,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从那时起,父亲就像换了个人儿似地。为了更好的经营这个家,添补家里每月不小的开支,父亲在工地干起了体力活。日子虽苦,却是甜的。可是没过半年,上天却给了母亲一个天大的打击。父亲干活时,不慎从三层楼高的房子摔到了硬地上。父亲活了下来,却摔断了腿。医生说,父亲不能做重活了。我不知道母亲听到父亲受伤时是怎样的伤心,我不知道父亲安全活着母亲又是怎样的安慰。父亲说自己躺在床上时,母亲哭了几天几夜。

家中“坏事”接踵而至。没有两年,小弟匆匆降临了。父亲看到母亲日夕劳作,辛苦至极,便淌着泪对母亲说:“珍,把小仔送人吧,你太苦了。”母亲则极力反对,骂父亲狠心,哭着说:“若把我的小仔送了,我也不想活了。”父亲拗不过,只是满脸的泪。

往后的日子,母亲担起了全部的重担。

父亲在云南住不惯,母亲就拖着我们回河泉了。老家并无多大改观,依旧贫窭如洗。为了养家,母亲除了种那三亩地外,从薛家租了四亩。价钱倒是公道,就是太远了。离最近一处租地也足有三公里,且多半是榛莽丛生的山路。母亲拼命的劳作,家境终于有了些改观,举家不必再为饿肚子焦头烂额了。可是,无论怎么辛苦,各项支出非得掂斤播两,细细掐算。

母亲常说:“我苦日子过惯了,这是命。但我不能再让孩子重蹈我的覆辙。”母亲是个执着坚毅的人,决定了的事就要付出行动。在母亲的努力下,大姐二姐我和小弟都上过学。我则受到了过多的眷顾。母亲倾尽其力,供我读书。母亲实在太苦了。零二年的冬天,我对母亲说:“妈妈,我不要读了,你这么累呀!”母亲一口回绝了我的“无理”要求,她严肃的说:“你还想过我这样的日子吗?一代穷就算了,还要穷下辈?你这样说就是没出息,对自己不负责!我就是苦死累死,也要你们像个人,有作为的人。”

我不敢再提退学一事,只希望用优秀报答母亲。从小学到初二,母亲从没有休息过一日。母亲除了做大量的农活,还要照料几十个牲畜。她完成了三个男人才能做完的活。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十里同乡没有谁不佩服她。

过度的拼命的劳作夺走了母亲的青春,苍老了母亲的容颜,斑白了母亲的华发。

最后一年,母亲一下子老了十岁。

零四年四月十七日,母亲悄悄的走了。她离开了她最牵挂的丈夫,最挚爱的儿女。小弟说,母亲离去时,满脸是泪。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位伟大的母亲就这样走了。我真痛恨自己,为甚么选择读书。母亲病重时,还不时的嘱咐我要努力读书,踏实做人。叫我不要分心,家中一切安好。我就像一个机器,不会思考的机器。我不应该读书的,我应该为母亲分担苦痛。我真痛恨自己,连母亲最后一刻,我都不能赶到她身边。若母亲能见到我最后一面,该是多么的高兴啊!她心里这么盼,却缄默。人心是铁做的吗?若能换得母亲还世,我宁愿放弃十几年的学业。相比母爱,这只是微微毫末。我拿什么报答母亲对我的哺育和教诲,我想不出。母亲从没有想过要对自己好一点,她只希望她的儿女幸福。

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母亲离去时,才只有四十七呀!或许,她心里太苦太累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吧。

《写母亲的随笔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