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的随笔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的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秋的随笔1中秋到了,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奶奶家一起过中秋节。我可真是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特别是吃着月饼看着月亮真是一种享受啊!
我们吃过晚饭,爷爷打开月饼盒。啊!这可是我最爱吃的西式月饼。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好吃,好吃。”叔叔本来很绅士地拿着刀叉吃,可也顶不住我吃相的诱惑,于是也把刀叉扔在一边。比我吃得还快。小姑说:“我们这里真是饭桶云集啊!”大家都忍不住笑了。
吃完月饼后,我提出作诗大赛,谁作的好算谁赢。参赛的有奶奶、叔叔和我。奶奶说:“中秋团团圆圆,大家平平安安。”叔叔说:“过中秋真高兴,大家一起吃月饼。”我说:“我要作一首完整的诗。”大家连声说:“好,有请张诗人。”我脱口而出:
中秋
中秋月亮挂天空,
异人匆匆回家中。
高高兴兴吃月饼,
团团圆圆情谊浓。
我刚刚说完,大家就热烈地鼓掌,一致都说我作的诗好。我沾沾自喜,哈哈,这个小诗人的称号我也非浪得虚名啊!不过这事情千万别传出去,因为爸爸妈妈经常教导我做人要低调。
这个中秋节过得真快乐,我还得到了小诗人的称号,真是让人难忘啊!
中秋的随笔2秋风送爽,不经意间,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悄然而至。我喜欢这个节日,更喜欢这个节日里一家人温暖而又温馨的感觉。如果你闭上眼睛细品,真的会感受到节日空气里的丝丝甜意。
随着年龄增长,我已进入中年,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对这个节日的期待一直像小时候那么的强烈,儿时过节的情节总是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而又回味绵长。我记得小时候,中秋节的天空总是那么的晴朗,在温暖的阳光下,成熟的庄稼在地里泛着喜悦的金黄。吃完早饭,我和姐姐就掰着手指头计算时间,眼巴巴地盼望着夜色尽快降临,因为只有明月当空时,我们才能吃上香甜的月饼、提着灯笼到处玩耍。对于我来说,中秋节晚饭再丰盛也没有月饼好吃。尽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上一顿红烧肉是最幸福的事儿了,但八月十五的月饼才是最让我惦记的,一年只有一次,真的非常渴望。那个时代,每年过节,每家只能买到二斤月饼,还是限量供应的。数量越少,月饼给我们的诱惑力就越大。
随着月亮越来越亮,我最盼望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姐弟六人围坐在小圆桌前,等待着幸福时刻的到来。小时候,我不懂得什么是“矜持”,只是使劲儿的把小身板坐得直直的,尽量不让口水留下来,眼睛尽量不直勾勾地盯着月饼看。爸爸微笑着坐在一边抽烟,慈爱地看着我们这六个小馋猫儿。在我们姐弟眼里,中秋节夜里爸爸忽明忽暗的火光,是除了月饼以外,留在我们记忆里最深刻的情景了。随着层层包装被妈妈打开,散发着香甜气息的月饼在皎洁的月色下是那么的诱人,不约而同的,我和姐姐们都咽下了口水。二斤月饼只有十个小圆饼,一家八口咋分?我家自有我家分月饼的高招。妈妈总是先拿出两块月饼送给无儿无女的邻居张大爷,然后再总结一下今年来我们姐弟的学习情况和各自的乖巧程度,学习最好的、最懂事听话的孩子会分到两块,这两块月饼总是年年被大姐得到。对于大姐的两块月饼,我们没有任何异议,心服口服,大姐学习好,又帮爸妈做家务,我们服气。随后,剩下的五个孩子每人一块,爸妈同吃一块。月饼,虽然是这么分的,但是每年都是我吃得最多。大姐的那两块,必然会给我一块,爸妈的那一块我也会毫不客气地笑纳。
小时候,我光顾着吃了,根本没有体会到爸妈这么做的含义:送给张大爷的那两块月饼,是敬老、爱老,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以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奖励给大姐的两块月饼,是对好孩子的一种奖励和激励,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了,就会得到回报。朴实无华的他们没有讲大道理,而是通过言传身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
长大后的我,对于中秋节又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月饼对我来说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超市里尽是琳琅满目的各色月饼,它们吃在嘴里,已然没有了小时候沁在骨子里的香甜感觉,更多的只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而儿时分月饼的场景,已经定格在记忆的最深处了。常常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再回到过去,再双手接过爸妈分给的月饼,享受家人团圆,与月共圆的美好时刻,多好!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时代在步前进,美好再继续。现在,中秋节已经被定为法定假日,人们可以随心随意选择如何度过。可以外出远游,放松心情,拥抱自然;可以在家懒睡,给自己一个不被琐事烦扰的一个理由;还可以搭载飞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到千里之外的父母身边,共享团圆之乐。尽管时代变了,节日的氛围不再那么浓厚,但八月十五的月饼依旧香甜,中秋佳节的团圆盼望依然强烈。
每到中秋,我都会将小时候分月饼的往事讲给女儿听,与她分享我那时的喜悦。她会点头,也会不时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是她不会理解,被她咬过一口就说不好吃的月饼,为何曾经那么的珍贵,让我动情、念念不忘。现在,我不会再勉强让她去理解那个时代的感受,只是希望她健康快乐,每时每刻都拥有像我儿时过节那样的幸福。因为,我只想让她记住现在这美好的中秋和这美好的时代,也让自己在回忆中逐渐成长完成转换,把曾经的幸福和当前的幸福积累、沉淀,成为人生最宝贵的经历。
今年的中秋夜,我会和女儿再一次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的随笔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既叫"仲秋"也叫"团圆节"。在这个节日,我们一家人又可以团聚在一起赏月亮了。
在中秋的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按照中国的习俗,我们一家人吃月饼、赏月。只见又大又圆的月亮像银盘一样挂在天空,向地上洒下皎洁的月光,像轻纱似的一般温柔。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这构成了一幅漂亮的画。在深蓝色的夜空里,月亮显得更圆、更亮、更美了。这么美的月亮能不让人心动吗?我拿出望远镜,对着明月观赏起来,月亮中有许多图案。
这些图案引起了我的遐想。桂花树让我联想到了汉朝时吴刚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玉兔让我想到了玉兔捣药的传说,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直到很晚我们才睡下。中秋,一个团圆的好日子;一个中国文化传统节日。月到中秋分外明,又逢一年团圆日 ……此处隐藏12672个字……学生一离校,我们随后就踏上回家的路途。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放假改在了下午。下午走亲访友,历来很少,只好推到明天。中秋节回家,月饼是必不可少的佳品。平常可以随意一些,但如今不能马虎。除了月饼之外,其他的食品不是不可以送,但那些都只是配搭。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里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呢。相传元末时期,中原百姓不堪元朝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朱元璋欲联合这些人一起抗元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刘伯温于是命王昭光制造饼子,饼子里藏入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这才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东北地区至今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究竟月饼是否源于那个时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对家乡的思念,祈盼丰收、幸福,皆成天下人们的心愿。
可见中秋节作为一种传统佳节已经深入民间,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而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更是一种绝美的人间享受。那么,为何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呢?或者说,为何八月十五要赏月呢?据说八月十五成为固定节日始于唐初,“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书太宗记》)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事实上,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难怪中秋节要赏月。从季节这个角度讲,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是中间月,而十五又处于八月的中间,故八月十五就称之为中秋节。从农业这个角度讲,我们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秋天显然是收获的季节,收获之后,那些东西总不能束之高阁,还是要和家人一起分享的。于是就拟定这样一个节日,为的是一家人聚到一起分享秋后的收获。该吃吃,该喝喝,不亦乐乎?
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过了中秋节,这一年也算是过了一大半。马上就是十月一,元旦。时光如电,说的一点不差。月圆之时,渴望一家人聚一聚,这恐怕是天底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就借着这个传统节日,把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那份牵挂和思念一并寄回家。每逢佳节倍思亲,真的是这样。不信,你去异乡住上一两年,举目无亲,你就知道什么是思乡之情,什么叫想家,何谓乡愁。
记得上大学那会,八月十五是不让回家的。学校给发月饼。五仁的,枣泥的,豆沙的,水果的,真是应有尽有。吃着他乡的月饼,就是吃不出家乡月饼的那种味道来。我后来才明白,那些月饼不是不好吃,是看和谁吃。你那时候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想到了家里边的亲人,就跟闹钟定了时一样,不自觉的。月饼,就是要中秋吃,而且是和家人一道吃才好,吃的是心情,吃的是那种氛围。
他乡的月亮不能说不够圆,也不能说不明,可就是缺了家乡月的那种亲切、可爱——你觉得它离我们是那样的接近——你可以说,那就是你一个人的月亮。你想要拥有就能拥有,因为那是你独有的感觉,可在外面就不一样,实在没有那种感觉。任何人都可以说,那是他的月亮,不是我的或者你的。归根结底,那不是你我的家乡。难怪说,月是故乡明。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皆因那不是自己的家乡,故连月亮也成了人家的不是?月亮,家乡。多么美的语言,多么悦耳的词汇!
也许在外面住惯了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内心的撕扯,而是习以为常了。若不是因为扎根在外多时,恐怕就是一种麻木。这显然是很可怕的。家乡之所以称之为家乡,就是因为你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那个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那里的胡同,人家,对你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不会在心里舍弃它们,它就像刺青一般刻在了你的脑海里。你的身上包括你的话音乃至血液里,都有它的存在。那里显然就是自己的根。如今你不回家,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与家的那份亲切感慢慢就会淡化,刚开始可能没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反而越是需要那份最初的家的感觉。如果中间一下子没有了,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就等于切断了自己的生命之源,即失去了所谓的根。久而久之,内心的那种惶恐和寂寥就会席卷而来,顿时感觉一切都跟空了一样,连心也是空的,如同浮萍飘在水上,没有了着落。即使该有的都有了,心里也会隐隐觉得缺了点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漂泊,心的漂泊。一旦没有了根,幸福就会离我们远去。不管是谁,不管在哪,都是一样。并且最终都是要回归到家乡的,所谓叶落归根。
鉴于以上种种,我极力鼓动老公他回老家一趟。老公当时应允了。可最后竟说,那也得看家里的意思。天哪!这叫那档子事啊!回家还得经由老家人的同意,说好听点,家里邀请我们,我们才回去。我立刻就明白了话里的意思——近乡情怯。我想也是。这么长时间没回去过了,都不知道家里的具体情况。好在,他信奉一句话: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老公的心里是有家的,只不过被现实的表象掩盖住了,或者说是他自己故意这么做,为的是不让别人觉察出他的儿女情长来,免得被人说成是脆弱。久而久之,连他自己也感觉不出自己有回家寻根的需要了。他也被自己给骗了。这就是所谓的惯性,越是这样的人,越是需要有人从旁提醒,否则会看不清真实的内心,无异于失去自我,岂不令人担忧?
无论如何,中秋节,我们要回家。带上月饼,带上祝愿。
中秋的随笔15我盼望一年的它,带着满面笑容走到面前,十分亲切拥抱我,以至于我的双手被它弄到背后,旁边跑来另一好友,忽而“咔哒”一声,我带着一副“银手镯”,木然地站在监狱中,无论如何敲打牢门,我也必须与好友错过。
——题记
农历八月十四日夜,一亲戚来访,此时必有一大餐,中有各类海味,令我期盼的程度不亚于年夜饭。因客人来的较早,享了一小时的口福,填了一肚子的美味后,七点半我先行下桌回房,父母与客人在餐桌上交谈。
回房间后,吹着空调,读书、写作业、玩游戏,好不惬意,压根没有意识到,天已经很黑了。
临近九点,电话手表的铃声如往常一样,伴着闪烁的画面找上门来,我与好友约定准时九点楼下见。
放下手机,准备换衣服,猛然想起客人还在家里,此时此刻溜出去自寻乐子,岂非不尊重客人?我退了回去,瘫在床上,房间的门黑沉沉的,没有锁,但出不去,房里的我软绵绵的,想出去,可没“钥匙”。年轻本该气盛,我却逆来顺受地当阶下囚。仰视天花板,一瞬间想从中钻个洞跑走,看看自己,幻想着能穿墙。然而它们总归是天马行空,侧个身,透过几近一面墙大的玻璃望向天空,天已经很黑了,空中只有一轮明月。临近八月十五,月必甚圆,以玉盘称之仍有不足。不知为何,总觉得月在天上,不够圆也不够亮,不够圆者,时时认为应从某处取下了一块,进而补全。盯之一段时间,恍然出现另一圆月,与其并肩,其上一块,已要坠矣,且正是原月所需式样,欲落却不能落,十分憋屈;不足亮者,便是目光所及之处可直视无碍,心中隐隐感觉有处依旧缺少光亮,却只能不了了之。图片
十点,客人起身,我总算拧开了房门。两个半小时犹如二十三小时,剩下的一小时只用来吃个饭。送了客,收拾了家,洗了澡,完成诸项事务后,回房准备睡觉。
拉上窗帘前,最后望一眼,天未亮,月未圆,低头看了一眼电话手表,“人未聚。”
直到现在,它仍未响一声,为这位从“狱”中脱出之人报喜。也就是说,我与好友,注定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