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正常行为
心理保健专家认为,心理健康的儿童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快乐的,他们能与他人建立持久的积极关系,能客观认识现实,能为达到合理目标而组织思维和行为,能完成接近本身潜力水平的学习任务,行为表现符合社会对其特定年龄和性别的要求。而有精神疾病的儿童则会表现出相反的特征:苦闷,难于同他人相处,缺乏组织思维和行为的能力、无法发挥自身潜力、自卑和行为不当。
但是,仅仅认识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特点并没有解决某个孩子究竟应属于哪一类的问题。儿童在接受检查时,显然都会在某个时候表现出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状来。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是靠他所表现的特征与某一抽象定义的相符程度来判断的。然而,尽管今天有关心理健康的定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但它们并不足以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明确区分开来。
不言而喻,每个人都有情感高涨和低落的时候。有某些行为表现的孩子或多或少可能会因其年龄、性别和特别情况而被判定有情感紊乱/行为失调。例如,如果一个16岁的男孩子因上历史课时答不出提问而当场哭了起来,那么他比一个因受哥哥责骂而哭闹的4岁女孩更有可能被认为有情感紊乱/行为失调。关键问题是必须综合考虑孩子的发育水平、围绕特定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孩子的典型情感状况。
情感和行为的正常变异使下定义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为我们几乎绝对不能说一个动作本身就可以表明情感紊乱或行为失调。儿童在特定情况下偶尔做出任何事情几乎都可以算作是“正常的”。此外,情感紊乱/行为失调近乎有无数种表现形式。一个孩子可能会过于好斗或过于不合群,可能会过于欣快或过于伤感,可能会对宗教过于着迷,可能会无法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也可能会无法与他人交往,等等。准确的定义必须覆盖范围极广。而且,情感紊乱/行为失调的表现程度从轻度(近乎微不足道的.差异)到深度不等。因此,规定一种概括所有这些表现程度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
除非孩子不是主体文化群的成员,否则,凡与孩子所属社会或文化群体的期望模式相一致的行为都不能被认为是失调。但是,在亚文化群中属于正常和适度的行为可能会被主体文化群的成员看作是异常或不当的。因此,断定孩子究竟失调还是健康,要看用哪种人的期望为依据。然而,即使是在同一文化群体内,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期望也是不同的。